出国出境
教师研修小结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瞿敏
作者: 来源:国际交流合作 日期:2016-01-08 人气: 1507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瞿敏

1、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年轻人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经过10~13年普通教育以后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分别选择进入文理中学、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其中60%左右学生选择双元制职业培训。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也可再次选择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每年约有14万学生选择双元制学习方式,接受约330种职业工种的资格培训。学员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后分别在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2-3.5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其中70%的学习时间需要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当学员分别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核和终极考核后将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启个人的职业生涯。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与保障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很高的社会认可度。规范和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其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证。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双元体制的执行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企业和政府构成双元制执行主体,二者相互协同与监督。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完备的法律框架,依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标准,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授权行业协会和社会伙伴进行教学监管。企业与行业协会达成共识后向政府提出职业培养的具体内容与要求,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教学监督与职业资格的授权。企业在履行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通过双元制培训为企业自身和社会输送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年青人或者再就业人员可以通过双元培训的方式找到满意的工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果使得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效匹配,带来了积极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使得个人、企业、社会纷纷在职业教育体制中获益。

3、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在源动力

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企业的高度参与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推行的内在源动力。德国在普通教育期间会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导向教育,8年级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在企业或者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的职业导向培训,对不同职业和工种进行认识性体验学习。通过职业导向的实践学员会对不同职业岗位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对自身能力与今后的职业方向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与定位。正确的职业定位与浓厚的职业兴趣也成为今后学员在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坚持与创新的源动力。

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培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有着很高的参与度。企业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负责实践环节培训,同时还要为培训期间学员发放生活津贴。除此之外企业直接针对企业岗位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开发考核标准,并根据企业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这种有企业设计教学的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高度匹配企业需求,同时也可将最新技术及时的融入教学计划中。学员在企业一线学习时企业为他们配备具有资质优秀技师进行现场指导,学员的学习过程是直接参与企业服务与生产,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通过双元教学企业直接为自身培养优秀人才,节约招募成本和再培训成本,提高服务于生产质量。企业在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的同时,也从双元制职业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中获利,这种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源动力。

4、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导向改革

相比德国中国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都缺少职业导向相关的课程和认识性实习。青年人对自身兴趣与能力的评估不够完善,对未来专业或职业的选择往往来自于家长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能力评价的不足和对未来专业模糊认识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以后对自身专业缺少兴趣,出现厌学现象。因此在中国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的引入和补充的各种职业导向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寻找和发现个人的专业特长,并能逐渐引导学生形成适合的专业或职业定位。

普通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开展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在低年级组织企业观摩学习,高年级开设职业体验模拟课程并聘请企业人员授课,假期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学校和实习部门应当对学生实践岗位种类和效果进行评定考核。政府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与财政支持,鼓励企业设置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与体验中心。

高等职业院校中也要进行相应课程与制度方面的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职业导向环境和进行专业方向二次选择的机会。专业教学进行分段式培养,入学低年级开设专业通识性课程,介绍专业方向和发展。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由企业专家进行主题讲座本专业所包含的职业类型和技能需求。经过一年级的专业铺垫与导向,进入二年级学习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方向选择机会,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以及未来市场需求在本专业中选择某一方向进行研修。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学校开设专业进阶性课程和扩展性选修课程,用于专业延伸与扩展。

5、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双元制体系中的学徒培养模式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技术人才,通过企业大师和技师的言传身教,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在师徒间得以传承。依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的教学内容保证了所学技能的适用性,大量的岗位实践保障了专业技能的精益性。

中国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程度小于德国,学校培养目标往往是由学校为主导结合某一专业领域而制定,专业方向的种类和教学内容相对宽泛,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往往导致专业技能缺少深入与精致的打磨。深度校企合作则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如何让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深入合作的关键。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和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与义务,并出台相关税收和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校企合作的执行情况与成果进行监督与考核评价,为校企合作提供基础的政策法规保障。

其次政府部门发挥好校企沟通的桥梁作用。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面对技术升级和人才提升缺少信息与人才获取的渠道与途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极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苦于寻找合适的企业资源进行合作。政府作为职能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社会与教育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方式为地方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企业通过平台进行企业宣传,发布人才和技术需求;学校利用平台发布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政府通过平台对企业和学校进行管理与整合,企业与学校间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匹配,为进校企合作开辟有利的沟通渠道。

发挥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优势,扩大校企合作对象。目前职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个别企业与学校的“单打独斗”,合作方式局限在个别企业的人才订单培养或者顶岗实习的浅层合作上。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往往会受到产品订单、企业运营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增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校企合作的对象可以由某个企业扩展为企业联盟与行业协会。政府利用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加入企业联盟与行业协会,政府委托行业协会对参与企业进行组织管理,将相同的产业服务所面向的专业按照职业技术门类进行优化组合。学校则依据职业门类与岗位群进行专业建设与资源整合,依托企业联盟与行业协会的大平台进行合作,保证了合作企业的数量的同时,提升职业技能特色,扩大学生从业的选择面。

职业院校要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由企业专家构成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依据行业需求整合相关职业门类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使教学内容满足技术岗位需求与发展。其次,企业与学校联合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在学校建设模拟工厂、模拟车间,设置工作岗位,使得教学环节能够以实际企业生产环境为背景进行。最后,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深度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与评价标准。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与职业素养训练,同时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学习和实践,校企之间的人才互换与交流要常态化和制度化,保证学校具备充足的具有企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断为学校教学注入最新企业技术与文化理念。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做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专业技能与产业、企业岗位的一一对接。

6、小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伙伴通力协作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与执行的机制。普通教育阶段所开展职业导向教育帮助青年人做好进入职业教育的准备,对职业的兴趣和热爱成为学生参与的动力。企业对开展职业教育的浓厚兴趣以及高度参与度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的源动力。借鉴德国成功经验在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中分阶段开展职业导向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在政府和企业联盟协调下借助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长效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师资交流互换等方式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学校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资源都与企业岗位真实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betway必威精装版(苏州开放大学)

地址: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betway必威精装版

电话:86-512-66503820 邮箱:international@jssvc.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