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培训学习总结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齐美星
2016年7月31日-8月17日,由betway必威精装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16位教师组成的培训学习代表团,前往德国北部一些主要城市如Berlin(柏林)、Potsdam(波茨坦)、Dresden(德勒斯顿)、Hamburg(汉堡)、Hannover(汉诺威)、Bremen(不来梅)、Bielefeld(比勒菲尔德)、Paderborn(帕德波恩)等进行了培训学习。走访了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SBH及下属的多家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培训分支机构、德国焊接研究中心、波茨坦工商会IHK、Paderborn大学等单位;参观了包括德国大众汽车、菲尼克斯电气等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工业生产线。学习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体系,了解了德国工业4.0的现状等。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培训和学习,首先我对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职教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1.德国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和类型间形成了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网络。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迫切需要探索义务教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教育体制。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立从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2.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年,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 30-4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三方负责制,其中行业协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双元制”教育企业资质认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核考试的命题、资格证书发放均由行业协会负责。
4.“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训教学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学习法等;实训教学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法。即教学活动的组织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和讲解者,而是指导和咨询者。
5.德国职业教师除学历和资历外,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企业实践,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还必须取得“师傅”资格,部分教师就是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要将学生培养成既具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人才,对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团队的双师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严格的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将企业经历作为新聘教师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开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继续学习和专业提升的通道,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经过学习和考核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稳定来源。
二.德国工业4.0
通过参观走访多家企业的工业生产线,使我对德国工业4.0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德国工业4.0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核心,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生产、研发脱节现象,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再依赖物理上的互相接触,使德国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发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享受全球化生产的优势。通过新理念、新战略、新技术,把信息化推向质的变化阶段,推动以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
以“工业智能化”带动“社会智能化”,为“社会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先进通信技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各类软硬件,将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转化为“社会服务解决方案”。智能环保、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构成智能经济的不同领域;智能家庭、智能企业、智能城市、智能地区、智能国家、智能世界,构成智能社会的不同层面。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企业生产定制化和柔性化,具体表现在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生产全过程可监测。通过多项措施保证了工业4.0的实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等。
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机构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欧洲发达国家,所见所闻印象很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下面谈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严谨、认真与务实的品质随处都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很高,整个国家森林覆盖率极高、绿色环保、广泛应用新能源;每个人时间观点很强且爱岗敬业;公共基础设施设计合理、低调实用、下水道宽敞、井盖牢固结实……这些或许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德国中学就开展职业导向课程教育,让一部分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定位所在;从而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或专业,这样学习时有动力和激情。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一方面即存在多种问题:报考专业是父母的意愿、所学专业不喜欢、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等等,从而大学期间心思不在学习上,整天漫无目标、除了玩电脑游戏就是手机。所以中学开展职业导向课程教育或者上大学后允许重新自主选择专业确实很有必要。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企业、职业院校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学员多数时间直接面对企业生产或行政管理一线,在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或“导师”指导下学习,目标明确,实践效果很好。这种模式相当于为企业定制培养员工,能够做到“招来即可用”,可以挑选优秀员工又为企业节省单独员工培训成本,越是大公司越有利于采用该教育模式。而且对于学员来说,上学即上班,有着一定的工资收入,提前进入了职场环境。
4.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个人觉得德国的“小班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我校仍然是每个班级40-50人的大班教学,而实际上按2-4名学生一个学习小组来分,10几个小组同时由1名教师进行实验或实训指导,不仅指导老师忙得不可开交,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我们工科类很多专业类课程还是按传统的单门课程讲授,没有按照实际工程项目构成系统。相比之下,德国实行的项目化实训教学通过学生分组,按照项目任务分析、计划与准备、项目实施、评估及考核等环节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期间会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际综合应用。对学生的动手实践、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协作、创新性培养有着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自由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能够有利于兴趣的培养。